六盘水文明网 > 榜样的力量
胡吉华:不忘回乡初心
时间:2020-10-19    来源:六盘水文明网    

  “懒汉一窝啰,专等低保打酒喝;家家户户泥巴路,楼上包谷扬尘多;想吃肉米盼年到,家中住的狼藉窝。”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六枝特区梭戛乡乐群村的真实写照。

  2000年7月, 胡吉华从六盘水市民族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便回到家乡——六枝特区梭戛乡乐群村,因为这里,有他牵挂着的家乡父老。他承诺要用自己的所学,带领大家走上小康路。

  回到家乡后,胡吉华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每天积极备课授课、走访家长、帮学生补课。因患有先天性脊柱弯曲,他一直关心着村里的特殊群体,回乡的第一件事,就是办公益小学。

  有想法就有行动,自从有了创办公益小学的想法后,胡吉华筹措资金6万元,创办了六枝特区第一所公益爱心小学,并面向全村招生,主要招的都是村里贫困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

  同时,他又结合实际,找准残疾人群体的致贫原因,分类施策,精准帮扶。争取到六枝特区残联、六枝特区就业局等部门及各级政府的支持,2009年10月成功创建了梭戛乡残疾人农民技术培训学校,举办技能、创业培训等,让他们有一技之长,有了就业门路。

  谁家的牛吃了别家的包谷,谁家的狗又拖了别家的鸡……乐群村地处深山,群众目光狭隘,“等靠要”思想严重,经常为了小事破口大骂,对此胡吉华十分头疼。

  与特殊群体走得最近的胡吉华意识到,要改变全村落后现状必须要转变身份。经过反复思索,2007年胡吉华放弃乡村教师的“铁饭碗”,到村里当上了文书。2013年6月,胡吉华被推选为乐群村党支部书记。

  “路通百业兴,只有路通了,老百姓才能走出去认知、理解新鲜事!”胡吉华说,带领全村脱贫致富的第一步是建立对外联系的纽带,基础设施建设是群众最能感受到的政策“红利”。

  在脱贫攻坚的政策支持下,乐群村先后组织实施了改造危房15户64人、老旧房整治53户178人,建设通组路2条2.25公里,庭院(含室内)硬化1341.71平方米。还实施了人畜饮水提升、一事一议路灯、通电通网等项目,并在重点区域修建垃圾池、设置垃圾箱,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走上了水泥路,住上了安全房,吃上了幸福餐。而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看到大批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土地大片荒废的“荒凉”景象,胡吉华意识到这偏离了自己的初心,群众的条件是比以前好了,但是“人气儿”也没了。

  怎样才能既实现就业又留住人才?怎么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一直在他心中徘徊,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发展产业。

  为了全村的长远发展,胡吉华以个人名义到信用社贷款50万元用于合作社的正常运转。通过几年的摸索,他总结出了一条符合乐群特色的发展路子,即:“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第三方投资+农户”的模式。先后建成了年产20吨的食用菌基地、年产40吨的云茸基地、年产24吨的中草药枳壳种植基地及规模达2680头的育肥养猪场2个,每年可提供就业岗位8000余人次,真正实现了产业从无到有,真正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也让村集体经济有了增长。2019年底,乐群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1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80余万元,累计资产达到2000万元。

  在村合作社的带动下,47名村民通过培训掌握了种养殖本领,成为带头致富人。代顺发,从昔日的打工户摇身一变为村里的养殖大户,饲养200头生猪,年收入能达到30万元左右;代顺能,种植有50亩蔬菜、20亩猕猴桃,年收入达到40万元左右……村里的种养殖大户越来越多,成为乐群村产业发展的带头人,以前的“懒汉窝”蜕变成了产业发展的“能手库”。

  从一名老师到村文书,再到村支书,从业20年,胡吉华没有食言,他实现了对家乡父老的诺言。(六盘水日报)

  1. 上一篇:贺文浩:平凡岗位作奉献
  2. 下一篇:郭府祥:扎根山村育桃李
责任编辑:顾冰洁
相关报道

网站群

地方文明网站 贵州省文明委成员单位 重点新闻网站 地方文明网站 友情链接
 
六盘水文明网中文域名 | 关于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 地方网站 | 文明邮箱
六盘水市文明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三楼) 咨询电话:0858-6755307 咨询QQ:635421735 邮编:553000
Copyright©六盘水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贵州文明网]
黔ICP备100032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