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pswm2022_toppic_1.png
  • lpswm2022_toppic_2.jpg
六盘水文明网 > 大图
六盘水:植此青绿 春色万里
时间:2024-02-20    来源:六盘水日报    

  孟春之月,盛德在木。万物新生之日,随着一次次挥锹铲土、培土围堰、提水浇灌……六盘水2024年市级义务植树活动正式开启,在第十个年头,继续履行着与春天的“绿色约定”。全市累计59.19余万人次参与义务植树,累计种植各类树木402万株,根植乌蒙大地的绿色,历经风雨,苍翠如昔。

  因煤而建、因煤而兴,六盘水被誉为“江南煤都”“西南煤海”,工业发展高歌猛进,环境保护迫在眉睫。如何让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齐头并进?六盘水迈出的每一步都充满阵痛,却又惊喜连连。

  

  水城春茶园。李鸿/摄

  近年来,六盘水努力跳出“资源陷阱”,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屏障为目标,大力实施退耕还林等绿色工程,先后开展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六盘水行动等大型植树造林活动。随着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承、弘扬,六盘水生态持续向好迈进。

  滴水岩村,坐落在水城区东南近郊。二十余年前,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落后的交通环境制约着当地的发展,“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彼时的村民们意识到唯有造绿,才能改变山村面貌。2000年,村里的荒山上种下了7600亩柳杉,2003年依托退耕还林政策,1万余亩被过度开垦的土地种上了树苗;一抹抹葱郁渐次爬满山坡,一碧千里。2004年水黄公路建成通车,公路依着山谷,穿过树林,绕过山峦,将这个秘境带至人们眼前。

  

  滴水岩村。

  穷则变,变则通。自2021年定位水城区“文旅型”村居示范点以来,此时的滴水岩村按下“快进键”,迎来新发展。“变”村子为景区、“变”农家为客舍,“变”农产品为旅游商品,以旅助农、以农兴旅。借“近郊游”东风,旅游产业蒸蒸日上。

  阅过凉都田畴沃野,笔笔皆落青山似黛,绿水长流。滴水岩村的变化,正是六盘水不断夯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本的缩影,这抹新绿时时激荡在山水相依的大美画卷上。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六盘水不断追求“绿”,不断创造“绿”,不断释放着“绿色红利”。

  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思路,不断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换通道,按照“适宜、适当、适度、适用”原则,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森林旅游、森林康养产业,丰富林业发展业态,实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2023年,全市森林康养(试点)基地接待人数共213.27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2993.87万元……

  

  野钟乡刺梨收购现场。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鲁媛/摄

  2020年,六盘水市提出建设“两园一田”项目,以“两园一田”为抓手,六盘水大力发展以猕猴桃、刺梨、茶叶“凉都三宝”为重点的山地农业特色产业。坐拥117.56万亩刺梨的六盘水,点“果”成“金”,一颗颗果实,一条条产业带,绿了陡山坡,富了小村庄。2023年,全市猕猴桃产量6.3万吨,刺梨鲜果产量8.6万吨,全市投产茶园29万亩,生产干茶产品9163吨,产值23.33亿元……

  黑眉长尾山雀踏风而来,黑叶猴倚石壁抓耳挠腮……全市森林面积922万亩,湿地保有量达12.26万亩,六盘水以一隅之实践彰显绿色发展先行的个中真义。

  

  明湖湿地公园的候鸟。郭君海/摄

  植一抹新绿,待来年绿树成荫。绿色澎湃动能激荡田间地头的酣畅淋漓,六盘水以绿为媒、以绿为美、因绿而兴……

  1. 上一篇:
  2. 下一篇:六盘水市与省同步开展2024年义务植树活动
责任编辑:向滟伶
相关报道

网站群

地方文明网站 贵州省文明委成员单位 重点新闻网站 地方文明网站 友情链接
 
六盘水文明网中文域名 | 关于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 地方网站 | 文明邮箱
六盘水市文明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三楼) 咨询电话:0858-6755307 咨询QQ:635421735 邮编:553000
Copyright©六盘水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贵州文明网]
黔ICP备10003210号